亚太四大半导体市场的崛起
半导体价值链较长,涉及众多专业领域,亚太四大半导体市场各自占据独特优势,并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价值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政府支持、 巨大市场体量以及研发投入增加等众多因素的推动下, 中国大陆、 日本、 韩国和中国台湾,占据全球半导体总收入前六大国家/地区的四席。这四大市场均拥有多家跨国半导体巨头。亚太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销量占全球的60%,其中仅中国大陆市场的占比就超过30%。
新冠疫情发生前,全球半导体行业已经出现收入下滑趋势,IDC数据显示,2019年收入下降12%,至4,180亿美元,这主要源于需求下降以及中美贸易争端重挫行业信心。此外,智能手机库存压力和云基建也导致价格下跌,严重影响半导体收入。
新冠疫情的爆发致使半导体市场再次萎缩。半导体行业还可分为多个细分领域。由于供应过剩以及价格下降,存储器市场波动不断,且这一趋势预计将会持续下去。因终端设备市场、工业和传统汽车市场疲软,模拟集成电路市场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中的相机数量不断增加,光电子产品市场表现出色。
未来五年,逻辑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领域将继续保持增长,存货出清最终将拉高硅晶片的平均售价。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等多项颠覆性技术的成熟也将推动半导体市场的发展。
半导体行业的性质将促使企业资本支出继续增加(尽管速度较慢), 通过改进生产流程、 提升晶圆产能,以增强竞争力。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新冠疫情目前已经得到缓解,预计在最坏的情况下,资本支出也只会小幅下降。
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存储器供应商,而涨幅最大的可能是代工企业。例如2019年,代工领域的资本支出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台积电,预计该公司的资本支出将在2020年达到5.6亿美元。与此同时,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中芯国际也计划今年增加10亿美元的费用。
当前,全球范围内依赖于亚太地区制造产业的企业数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中国大陆的制造企业数量占全球总数的30%,全球超过50,000家企业的一级供应商在中国。半导体行业亦不例外。
例如中国武汉是全球最大的光电子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2020年初疫情期间,当地企业在工人数量急剧减少的困境下坚持24小时连续开工以保障产能, 但后续仍面临了物流问题;同时, 下游组装、 封装和测试企业因劳动力短缺也在当时受到较大的影响。所幸的是,由于采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中国晶圆厂已基本恢复生产。
当然,这种影响已经不局限于中国大陆, 而已经波及到亚洲地区的其他经济体。部分韩国半导体生产企业不得不暂时停工。日本企业也因为难以采购半导体原材料而受影响。由于海外需求急剧下降, 亚太地区经济体难以获得海外订单。中国大陆的企业约有10%-20%的订单被取消。
亚太地区四大半导体市场正逐步恢复常态,全球半导体技术供应链有望避免灾难性的供应端冲击。然而,终端产品需求疲软可能会进一步推迟行业复苏。因此,评估疫情的长期影响以及中美科技博弈对市场和供应链的影响非常重要。
以下是部分报告内容:
一、四大巨头,领航亚太:在政府支持、巨大市场体量以及研发投入增加等众多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占据全球半导体总收入前六大国家/地区的四席。
二、复苏之路,未来可期:需求下降、中美贸易争端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导致全球半导体行业加速下滑,但未来随着光电子产品需求增加,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等多项颠覆性技术的成熟,半导体行业的长期前景仍较观。
三、多极市场,方兴未艾:当前,全球范围内依赖于亚太地区制造产业的企业数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亚太地区四大半导体市场正逐步恢复常态,全球半导体技术供应链有望避免灾难性的供应端冲击。
四、弹性应对,关键所在:企业应立即考虑采取行动,提高供应链网络的弹复力。当前要挖掘供应链的替代来源,确保供应链透明度,并建立安全储备。长期而言,企业需要绘制供应链图谱与实现供应链数字化。
五、降低依赖,独立自主:中美贸易争端背景下,中国将加快实施半导体进口替代策略,从而推进非进口半导体需求上升,最终拉动国内投资增长。
六、体量庞大,不容忽视:中国是亚太乃至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消费市场。预计到2035年,75%的中国半导体产品将被国内市场消化。未来五年,中国在半导体设备方面的投入将达到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