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对抗癌症的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数百名患者参与了一项前所未有的临床试验,这是世界上首个针对个性化mRNA癌症疫苗的最后阶段测试。这款疫苗专为黑色素瘤设计,这是一种每年影响超10万人的皮肤癌。这项研究由伦敦大学学院医院NHS基金会信托基金引领,预示着抗癌斗争的新篇章。

针对COVID-19的RNA疫苗已被证明可有效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然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组科学家正在努力使它们变得更好。通过调整疫苗的设计,研究人员表明,他们可以在小鼠中以较低的剂量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的COVID-19 RNA疫苗。

斯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百度美国研究院合作发布关于AI赋能mRNA疫苗开发的重要论文。该研究通过AI优化mRNA疫苗的序列,从而帮助创造更有效、更稳定的mRNA,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部署。

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多次接种辉瑞mRNA疫苗后新冠特异性抗体成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现在已经在《科学免疫学》杂志上发表了研究结果。

从1960年mRNA首次被成功提取,60多年后通过改造mRNA得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mRNA新冠疫苗,mRNA技术才真正发挥巨大作用。要不是因为一位女科学家的坚持,这项技术或许还要很久才会被关注。
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家开发出20种亚型mRNA流感疫苗以预防未来流感大流行,研究人员在今天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描述了这种“多价”疫苗,它使用了辉瑞和 Moderna SARS-CoV-2 疫苗中采用的相同信使核糖核酸 (mRNA) 技术。这种使 新冠疫苗成为可能的 mRNA 技术是宾夕法尼亚大学首创的。在动物模型中进行的测试表明,即使动物接触的流感毒株与用于制造疫苗的毒株不同,该疫苗也能显着减少疾病迹象并防止死亡。

一项大型研究发现,接种 SARS-CoV-2 新冠疫苗后心肌炎增加,尤其在年轻男性中发病率更高,尤其是在第二剂mRNA-1273(Moderna)疫苗接种后,这表明接种疫苗时应考虑疫苗类型、年龄和性别。该研究发表在CMAJ(加拿大医学协会期刊)。

由复旦大学、上海蓝鹊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与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S蛋白嵌合体)”,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mRNA药物研发中心主任林金钟代表整个研发团队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做了该疫苗的临床前研究汇报。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复旦大学多方合作、产学研融合的融合创新道路取得了重要成果。

当COVID-19迫切需要可以快速、安全且经济高效地制造的疫苗时,传统的制造方法不足以满足需求。因此,生物制药公司转向基于新型生物技术平台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更快地适应生产COVID-19疫苗,并且比传统方法更强大、更可定制和更灵活。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正在研究将莴苣生菜等可食用植物变成mRNA疫苗工厂。该项目旨在完成三个目标:含有mRNA疫苗的DNA能成功传递到进行复制的植物细胞中;证明植物能产生足够的mRNA以媲美传统的注射;确定正确剂量。

5月25日消息,德国马格德堡大学的化学家联合Corden医药公司研究人员首次利用植物原料成功生产药用胆固醇。该项技术有利于未来大量供应以mRNA技术为基础的疫苗生产所需的脂质分子。

虽然没有人知道哪种病毒可能会引发下一次疫情,但在冠状病毒导致非典暴发和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后,人们意识到,冠状病毒对人类生命健康仍是一种威胁。据22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为防止未来冠状病毒再次流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吉林斯全球公共卫生学院设计开发出一种“万能的”通用疫苗。测试发现,该疫苗不仅能保护小鼠免受新冠病毒感染,还能保护小鼠免受其他冠状病毒感染,同时还能触发免疫系统抵御一种危险的冠状病毒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