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韩正甫、王双、银振强、陈巍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无需主动调制的新型量子密钥分发实现方案并完成了实验验证,为实现高现实安全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提供了新思路。该成果于2023年9月1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瑞士与意大利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集成光子学的量子密钥分发(QKD)系统,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输安全密钥。在新QKD系统中,除激光器和探测器外,所有组件都集成到芯片上,这具有紧凑、低成本和易于大规模生产等诸多优点。该原理验证实验代表了向实际应用这种高度安全的通信方法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光学研究》期刊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徐飞虎等与上海微系统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通过发展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学量子态调控、高计数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结果将此前的成码率纪录提升一个数量级。

利用光频梳技术,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袁之良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开放式架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完成615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相当于可在北京与青岛之间搭起一座密钥分发“安全桥”。新型开放式架构设计更加简洁,能极大节约系统建设成本,助力未来实现在城市间拨打“量子语音电话”。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德国图林根自由州科学部通过1100万欧元资助建设该州的量子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城市耶拿和州首府埃尔福特间以光纤为基础的测试线路。9月21日消息,弗朗恩霍夫应用光学和精密仪器研究所(IOF)同合作伙伴弗朗恩霍夫生物医学微电子和光学系统中心通过该75公里长的测试线路首次成功交换量子密匙,是图林根乃至德国在高质量量子通信研究的里程碑。在十天通信测试期内,两城市间共分发超过30万个量子密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韩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王双、银振强、陈巍等实现了抗环境干扰的非可信节点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全面提高了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向实现下一代量子网络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光学》上。

该数据集包含配备不同配置的基于偏振的量子信道的实验测量值(光子计数)。该数据集是在“快速量子密钥分发的实验评估”项目的框架内生成的,该项目由NGIAlantic资助。

量子密钥分发 (QKD)协议使加密密钥能够在远程各方之间共享,并具有由量子力学定律保证的内在安全性。这是通过单光子的传输实现的,而光子是构成光的基本粒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韩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近期实现了833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将安全传输距离世界纪录提升了200余公里,向实现千公里陆基量子保密通信迈出重要一步。该成果1月1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光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