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突破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实现材料内部高分辨率成像,为材料科学研究开辟新途径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探测隐藏的材料,不仅实现了原子和分子单粒子尺度上对材料表面特性的探测,而且实现了材料内部的高分辨率成像。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探测隐藏的材料,不仅实现了原子和分子单粒子尺度上对材料表面特性的探测,而且实现了材料内部的高分辨率成像。
北京大学第二代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问世,第二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FHIRM-TPM 2.0,其成像视野是该团队于2017年发布的第一代微型化显微镜的7.8倍,同时具备三维成像能力,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运动行为中大脑三维区域内上千个神经元清晰稳定的动态功能图像,并且实现了针对同一批神经元长达一个月的追踪记录。
哈勒-维滕贝格马丁路德大学(MLU)的生物化学家们使用标准低温电子显微镜获得了令人惊讶的高品质图像,该图像与更先进的设备所拍摄的图像相当。他们已经成功地在原子水平上确定了铁蛋白的结构。该研究结果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
对物质进行原子级别的观测,是很多前沿性科研的基础。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陆轻铀研究员团队使用新技术,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混合磁体极端条件下的原子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可在强震动环境中获取高质量的原子分辨率图像。
贝克曼先进科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方法,提高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纳米级化学成像的检测能力。这些改进降低了与显微镜相关的噪声,提高了可研究样品的精度和范围。该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