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生结构陶瓷增韧的新策略
陶瓷具有硬度大、强度高和模量高等优异特性,被广泛用于能源、医疗、航天航空等领域,然而其本征脆性却限制了其服役环境和使用寿命。受天然珍珠母“砖-泥”多级结构设计策略启发,人工结构陶瓷断裂韧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目前,已经发展出多种制备仿珍珠母结构的陶瓷块材技术,例如逐层叠加、磁场辅助组装、冷冻铸造、共挤出以及预制框架诱导矿化生长法等。
陶瓷具有硬度大、强度高和模量高等优异特性,被广泛用于能源、医疗、航天航空等领域,然而其本征脆性却限制了其服役环境和使用寿命。受天然珍珠母“砖-泥”多级结构设计策略启发,人工结构陶瓷断裂韧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目前,已经发展出多种制备仿珍珠母结构的陶瓷块材技术,例如逐层叠加、磁场辅助组装、冷冻铸造、共挤出以及预制框架诱导矿化生长法等。
据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官网近日消息,科学家使用新技术制造了一种长10厘米、宽4厘米的铜/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该材料能够增加铜线电流容量,可按比例缩放,是用于超高效、高功率密度马达的新材料。
近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孙庆福团队在客体反应驱动的“分子笼-连体分子笼”的仿生结构转化研究取得进展。该研究选择1-羟甲基-2-萘酚(G1)这一已知的o-QMs前驱体作为客体,通过疏水作用将其包裹的具有大尺寸空腔的水溶性分子笼1中,意外发现一种由客体反应诱导的从较大空腔的分子笼1到含有两个较小空腔的连体双笼2的结构转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