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债务、人口、去全球化与2035年情景
报告旨在分析中国在2035年远景目标下的经济转型路径。报告的核心是探讨中国如何应对旧增长模式终结后的一系列严峻挑战,并评估其未来经济发展的可能情景。
报告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依赖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正面临“债务、人口、去全球化”三大核心挑战。首先,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压力巨大,尽管中央政府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等方式进行干预,但债务问题仍将持续拖累经济增长,金融稳定依赖于持续的政策管控,但全面危机的可能性较低。其次,人口结构急剧恶化,劳动年龄人口持续萎缩,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严重,这不仅削弱了劳动力供给,也抑制了居民消费和储蓄,对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养老金)构成巨大压力。第三,外部环境恶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面临“去全球化”的压力,其传统的出口导向模式受到冲击,被迫寻求技术自主和供应链安全。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正试图构建一个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新增长模式。这一模式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来驱动高质量发展,而非依赖传统的投资和出口。为此,中国正推动一系列改革,包括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以引导长期资金入市、以及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报告还提出了2035年中国经济的三种可能情景:一是理想情景,即改革成功,目标基本实现;二是最坏情景,即所有政策均未奏效,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最可能情景”,即中国在应对挑战中取得部分进展,但无法完全克服结构性障碍,经济增长将显著放缓,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将充满挑战。报告认为,第三种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并强调这一转型过程将对美国及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