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望角:让你的每次点击都有价值:byteclicks.com | 搜索引擎正在被AI污染信息源,中文优质信息越来越少了 |

低成本智能自主机器人如何“看透”透明障碍?

在不久的未来,各种智能服务机器人在我们的大型商场、办公楼、工厂里穿梭忙碌,它们能自动送货、清洁、巡逻,甚至还能高效协作。这些“任劳任怨”的自主移动机器人正在快速走进我们的生活,它们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像人一样“看”懂周围的环境,并规划自己的行动路径。

为了实现这一点,机器人通常会装备一种叫做LiDAR(激光雷达)的“眼睛”。LiDAR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精确测量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从而在机器人脑中构建出一幅环境地图,这个过程被称为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有了这幅地图,机器人就能知道自己在哪儿,以及该如何安全地移动。

然而,这些聪明的机器人却有一个“阿喀琉斯之踵”——玻璃

机器人眼中的“隐形墙”:玻璃带来的困扰

在现代建筑中,玻璃因其美观和实用性而被广泛使用。但对于依赖LiDAR的机器人来说,透明的玻璃简直就是“隐形墙”。LiDAR发出的激光束大部分会直接穿透玻璃,就像光线穿过空气一样,只有极少数在近乎垂直照射时才会被反射回来。结果呢?机器人很可能会把玻璃墙误认为是一片可以通过的开阔空间,然后“一头撞上去”,或者构建出一张错误百出的地图,导致导航失败。

想想看,如果机器人无法准确识别玻璃,会发生什么?

  1. 安全隐患:机器人可能撞上玻璃门窗,造成自身损坏或财产损失。
  2. 导航失效:错误的地图会让机器人“迷路”或无法到达指定地点。
  3. 效率降低:需要人工干预,自动化程度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一种常见的思路是给机器人装上更多的“感官”,比如超声波传感器或摄像头。超声波遇到玻璃会反射,摄像头也能通过图像分析识别玻璃。这些方法确实有帮助,但问题是——。额外的传感器不仅增加了硬件成本,还需要更复杂的软件算法来融合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这对于追求性价比的商用机器人来说,无疑是个负担。

另一种思路是,能不能只用LiDAR,通过改进SLAM算法来识别玻璃呢?确实有研究尝试利用高端2D LiDAR返回的激光反射强度数据。当激光垂直照射光滑玻璃表面时,反射强度会有一个明显的峰值。但这种方法依赖的是高成本、高性能的LiDAR,这类LiDAR角分辨率高、扫描频率快,能捕捉到足够多的数据点来形成清晰的强度峰值。而我们日常接触到的许多服务机器人,为了控制成本,往往使用的是低成本2D LiDAR。这类LiDAR的角分辨率较低,扫描频率也慢,很难捕捉到玻璃表面那种转瞬即逝且非常窄角度的强度特征。

为创新充能 1元 查看完整内容!立即支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