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眼中的太空与未来战争
2021年11月26日,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RUSI)网站发布评论文章,题为“俄罗斯眼中的太空与未来战争”,作者是军事科学研究分析师和政策负责人朱莉安娜·苏斯。文章指出,俄罗斯于11月15日进行的反卫星试验是大国在一系列反卫星能力中最新的一次展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军事学说所设想的未来战争样式以及太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文章强调,由于撞击速度快,即使是一小块碎片也能产生类似于手榴弹的冲击能量。俄罗斯可能正打算在太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或者认为太空本身就可能成为冲突的一个根源。
11月15日星期一,俄罗斯从其西北部的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发射了一枚直接上升式反卫星(ASAT)导弹。它的目标是 Kosmos-1408,这是一颗于1982年发射、现已报废的侦察卫星。根据美国太空司令部的说法,这颗2吨重的卫星在破裂后产生了1500多块碎片。
移动的碎片场对中国“天宫”空间站和目前有两名俄罗斯宇航员的国际空间站(ISS)构成了危险。国际空间站上的所有乘员都进入了停靠在空间站并能将其带回地球的两个航天器——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载人龙飞船和联盟号太空舱,所有舱口都按照“避难所”程序关闭。当天恢复了原来的运行状态,但由于国际空间站正在低地球轨道(LEO)上运行,该空间站每隔90分钟就会穿过或接近碎片区。
“太空垃圾”的危险
除了蓄意破坏导致越来越拥挤的太空受到污染,太空碎片如此令人担忧有几方面的原因。太空碎片,无论是一整颗死卫星、卫星被摧毁后的一块碎片还是一小块硬物,都可能构成真正的危险。
除了上述1500块可追踪的碎片之外,还有数十万块太小而无法在地球上追踪的碎片。由于撞击速度很高,即超高速,即使是一小块碎片也能产生类似于手榴弹的撞击能量——鉴于载人任务目前在低轨运行,这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前景。
碎片可能会非常持久。据欧洲航天局太空碎片办公室称,估计由 Kosmos-1408 解体造成的碎片“在今后几年内将使规避(机动)(…)的数量增加100%以上”。中国在2007年进行的测试意味着国际空间站必须在2021年11月(即卫星被摧毁14年以后)躲避其中一块碎片。
太空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
由于俄罗斯在(载人)航天上有很长的历史,发射测试决定会包括对太空碎片的计算并考虑它对当时在轨的国际和俄罗斯乘员构成的风险。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即俄罗斯为什么决定发射这种武器以及为什么认为现在恰逢其时。俄罗斯开发反太空技术的动机首先可以在其军事学说中找到,该学说的核心是在未来战争中获得信息主导地位必将发挥关键作用——太空资产在存储和传输数据方面具有保障优势。
2015年,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宣布成立一个新的武装部队分支——航空航天部队,它将空军、防空和反导与空天防御相结合。虽然这一举措并非独一无二(法国在2019年对其空天部队进行了类似的合并),但绍伊古表示,此次重组是为了应对“战斗‘重心’向空天战区的转移。虽然太空无疑是当前冲突能力的推动因素(自1991年以来一直如此),但这可能表明俄罗斯认为太空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或者太空本身可能成为冲突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总监的《全球威胁评估》还说,俄罗斯的军事改革表明,军队正在适应能够遂行“对太空系统的攻击”。此外,太空能力将支持非接触式战争所需的技术,俄罗斯军方将其视为未来战争方式。
向反太空能力的转变当然不是俄罗斯独有的,因为世界各地已经进行了这项技术的一些试验。中国在2007年进行了一次反卫星试验,它产生了3000多块碎片。美国在2008年演示了这种能力,在“烧霜行动”期间制造了大约800块碎片,而印度在2019年的反卫星试验制造了一个类似大小的碎片场。
俄军此重组的至少部分原因,似乎毫无疑问是空间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为了对抗美国的能力并赶上该领域的全球能力。若在更广泛的背景下考察俄罗斯最近的测试,很明显这项技术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俄罗斯冷战时代的技术自本世纪头10年以来已部分复活,最近几年对陆基系统和共轨能力(即天基)都进行过试验。2020年夏天进行过一次“非破坏性”共轨反卫星测试,同年晚些时候进行过一次似乎没有摧毁目标的直升式反卫星测试。之前的测试似乎是在测试发射器,而2021年11月的测试是俄罗斯瞄准经过俄罗斯领土上空的低地轨道卫星的最终能力展示。
不负责任的行为
美国太空司令部一再指责俄罗斯在该领域的行为,称其“不负责任”,并称这些试验“与俄罗斯反对太空(武器化)的外交和公开立场背道而驰”。尽管多年来就太空军事化问题达成明确协议做过多边努力,但主要基准仍然是1967年的《外太空条约》,该条约缺乏细节,没有提及常规武器。英国于2020年12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第75/36号议案,目的是通过要求成员国定义对太空系统的威胁以及负责任的行为构成来找到共同点。各国是否会优先保护太空作为“全人类的省”,而不是向对手展示其技术,还有待观察。获取更多前沿科技 研究进展 访问:https://byteclick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