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战场能源的最佳实践:大规模作战行动中的发电、储能与分配
报告强调在大规模作战行动背景下,战场能源已从传统的后勤支持转变为关键的作战能力。随着无人机群、传感器网络、指挥控制系统和自主武器的广泛应用,电力供应不再仅仅是燃料补给的附属品,而应被视为与弹药、水和燃料同等重要的“作战域”。
当前,美军在战场能源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发电设备(如15-30千瓦发电机)常处于低负载运行状态(低于10%),导致燃料浪费、热信号和噪音暴露,增加被敌方探测的风险;储能设备和发电机缺乏在后勤系统(如GCSS-Army或JOPES)中的可视化追踪;且缺乏标准化的电力分发与回收机制,导致各单位依赖临时、低效的解决方案,威胁作战连续性。
报告以第25步兵师第2旅级战斗队在演习实践中验证了混合能源系统的可行性。该部队部署了模块化储能模块(ESM)、逆变器和太阳能阵列,实现了长达96小时的静默运行,显著降低了声热信号;通过将发电机与电池结合,使发电机每日仅运行6小时,大幅节省燃料并提升效率;同时利用车辆发电机为电池充电,增强了前线节点的持续供电能力。这些系统具备“即插即用”特性,士兵无需专业培训即可部署,显著提升了战场适应性。
基于此,报告提出“战场能源支持概念”,主张将电力作为独立的后勤类别进行管理,借鉴弹药和水的“推-拉”补给模式:在旅支援区(BSA)、师支援区(DSA)设立“电力供应点”(PSP),通过“电力供应转移点”(PSTP)向连、排级单位分发充电电池,并回收耗尽模块进行再充电和循环使用。为此,需在轻型支援营(LSB)和师级保障支援营(DSSB)设立专门的能源管理节点,配备专业人员,并将电力需求纳入任务规划(如MDMP流程),进行精确的千瓦时消耗预测。
最终,该体系将提升部队的隐蔽性、机动性和系统持续运行能力,减少对燃料补给的依赖,增强在多域作战环境下的生存力与战斗力。报告明确:未来战争中,“如果无法充电,就无法战斗”,战场能源的制度化管理是实现电磁与数字优势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