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可诱发遗传性致盲眼病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与多家科研单位合作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遗传性致盲眼病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联,颠覆了传统认为人类眼内无菌的认知。研究指出,肠道中的细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破坏的肠道屏障和眼部血视网膜屏障移行至视网膜,从而诱发遗传性致盲眼病。这一发现为CRB1相关遗传性致盲眼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致盲疾病,目前几乎无药可医。该疾病与250多个基因相关,其中CRB1基因突变是导致先天性黑矇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常见病因之一。然而,关于其具体致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此前尚不清楚。
为探索该眼病的致病机制,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10年前牵头开启了科研攻关。研究团队在视网膜变性区域发现了7种细菌,其中多达5种是已知的肠道细菌。这一发现使研究团队将目光聚焦在菌群丰富的肠道领域。
研究发现,CRB1基因突变会打破肠道和视网膜之间的屏障,使肠道中的细菌进入眼睛,诱发视网膜炎症和色素变性样损伤。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对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验显示,通过广谱抗生素进行全身治疗,或在下消化道重新引入功能性CRB1表达,可以成功预防眼部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这一发现距离临床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肠道菌群对人体功能维护起到重要作用,不建议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患者盲目使用抗生素治疗。
这项研究为遗传性致盲眼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揭示了肠道微生物与眼部疾病之间的关联,为未来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然而,关于抗生素治疗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