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脑是如何让你感到恐惧的?新研究颠覆认知
浙江大学医学院李晓明教授团队在2024年2月12日《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大脑内一条新的神经环路,这条神经环路在嗅觉本能恐惧和焦虑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绕过杏仁核的神经环路,这条神经环路包括主嗅球、脚背侧皮层、外侧臂旁核和丘脑下旁核。这些神经元通过四级“接力”的方式,将恐惧信息从前脑传递到后脑,最终触发小鼠的逃跑行为。
研究还发现,即使杏仁核受损,小鼠仍然会对天敌的气味产生恐惧反应,这说明大脑中存在其他未知的神经环路参与嗅觉介导的恐惧反应。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这条神经环路在焦虑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光遗传学方法激活这条通路,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样表型;而在急性束缚应激导致的焦虑动物模型中,抑制该通路则产生显著的抗焦虑作用。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大脑编码恐惧的新机制,还为治疗焦虑障碍等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深入了解大脑的神经环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恐惧和焦虑等情绪的产生机制,从而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大脑如何编码恐惧和焦虑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治疗相关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关于大脑神经环路的研究,以揭示更多关于情绪和行为的奥秘。
相关研究发表在在2024年2月12日上线的《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研究揭示了脑内主嗅球→脚背侧皮层→外侧臂旁核→丘脑下旁核通路在嗅觉本能恐惧和焦虑中的重要作用。从前脑到后脑,四组脑内特异性的神经元亚型一路 “接力”完成了恐惧的“编码”,最终触发了小鼠的落荒逃跑行为。获取更多前沿科技信息访问:https://byteclic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