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核心生物数据库禁止中国访问
4月2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任办公室(OD)在网站上发布一份《实施更新:增强NIH受控访问数据的安全措施》文件,称自4月4日起,六家被美国联邦政府列为“关注国家”(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古巴、委内瑞拉)的科研机构及研究人员,禁止访问NIH数据存储库和相关数据,包括癌症研究领域的核心资源SEER数据库。
这将导致大量国际合作项目被迫中断,更被视为美国在生物医学数据领域的“战略脱钩”。
作为美国癌症研究的基石,SEER数据库覆盖全美48%人口,包含数十年癌症发病率、治疗与生存率的权威数据。一位匿名美国流行病学家形容:“这如同切断了肿瘤研究的主干道。没有人群层面的数据支撑,再先进的实验室也只能靠猜测。”
在美国,有一部分政策支持者。
他们认为此举是国家安全必要措施。一位联邦网络安全顾问指出:“生物医学数据与基础设施蓝图同样敏感。”
技术合规顾问补充:“癌症数据看似无害,但结合基因组学、人口统计和地理位置信息后,可能成为战略级资产。”
同时,科学界的抗议力量不容忽视。
显然,数据壁垒会阻碍全球医学进步。反对者批评该政策过于宽泛且政治化,将重创癌症与罕见病研究。
国际非政府组织公共卫生专家警告:“精准医疗时代,数据缺失意味着精准性消亡。”
法律学者则担忧科学正沦为地缘博弈工具:“这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科学无法再免受政治干预。”
现实影响已显现:使用SEER数据库的中国研究团队登录时仅收到简短提示“无法恢复账户访问权限”,多年合作项目戛然而止。国际学术联盟等组织谴责此举违背美国长期倡导的“开放科学”原则,并加剧科研歧视。
NIH数据管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对华科技竞争战略的延伸:
- 技术限制:扩大对AI芯片、先进半导体、量子计算的出口管制;
- 学术隔离:拟限制STEM领域中国学生签证,多所大学终止对华合作项目;
- 数据主权化:中美修订科技协议,仅保留基础研究路径并严格限制数据共享。
德州等州政府已要求切断与中国政府关联实体的合作,孔子学院几乎全数关闭。市场分析师指出,健康数据正被重新定义为“国家安全资产”,生物技术、基因组学等领域将面临更严苛的跨境合作审查。
市场顾问预测:“未来健康数据不再有‘全球真相’,只有西方数据与东方数据。”
【对国内而言】,“这意味着中国的很多医学研究要拿到全球核心的数据库难度加大了,这会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位生命科学领域从业者表示。他进一步称,NIH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旗下平台数据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全面。
不过,中国早已经料到美国可能会采取此类封锁行动,因此一些肿瘤领域的临床专家早在三五年前就呼吁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数据库,但这一过程也面临挑战。
一位美国高校神经科学研究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今后还想用NIH数据库的中国项目而言,比如个别涉及人类遗传学方面的研究,美国最新的封锁措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医学研究都需要用到这些数据,因此整体而言的影响也有限。”
总之:NIH政策可能预示普遍性烦人“科学堡垒”,是芯片与资本的脱钩延伸至科研领域。然而,代价显而易见:癌症与流行病不认国界,而受影响的科研人员多为致力于减轻人类病痛的学者。
当数据成为战略武器,全球科学共同体能否抵御地缘政治的侵蚀?答案或将决定人类应对未来健康危机的效率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