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
人工智能是引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技术之一。全球各国加速人工智能战略性布局,以科技企业为主导加速创新,推动技术创新落地,持续扩大算力投资规模。中国积极发展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应用落地。
IDC 预测,2021 年全球企业在人工智能软件、硬件和服务的总投资将超 850 亿美元;中国在AI 市场的支出规模将达到 82 亿美元,其中约 70% 的相关支出来自于 AI 硬件。
算力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是拉动数字经济向前发展的新动能。根据《2020 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的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9 年,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 1 点,国家的数字经济和 GDP 将分别增长 3.3‰和 1.8‰,预计该趋势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演进,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应用场景多元化、算法和数据巨量化等特征,这对算力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支持大规模部署的同时,还需满足高并发、高弹性、高精度等不同计算需求。
人工智能芯片将更加细分多元。GPU 在训练负载中依然具有绝对优势,同时高算力低能耗且适应各类复杂环境的芯片将更受关注。推理工作负载在各个行业应用中不断增加,FPGA 和ASIC 等其他类型的加速芯片将在各个领域被更多地采用。预计到 2025 年,其他类型加速芯片的市场份额将超过 20%。
人工智能应用的加速落地推动了 AI 服务器的高增长。根据 IDC 中国加速计算市场报告,预计2021 年人工智能加速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 56.9 亿美元,相比 2020 年增长 61.6%,到 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加速服务器市场将达到 108.6 亿美元,其五年复合增长率为 25.3%。数字经济的发展和 AI 应用的落地引领中国 AI 服务器市场的不断增长,未来人工智能服务器将朝着开放与节能的方向发展,实现低功耗高效率的计算。
AI 与云的融合是必然趋势,AI 公有云服务可以使企业高效地部署人工智能应用,轻松在云上获取 AI 能力,从而有效地接入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AI 公有云服务解决方案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类、机器学习类。除公有云之外,企业也正在积极部署私有云,以支撑其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兴业务应用。搭配公有云、私有云和传统数据中心的混合 IT 架构对企业技术和业务创新可产生显著影响。
机器学习模型发展愈加复杂,大规模成发展趋势,巨量模型将是规模化创新的基础。随着计算硬件设备的不断升级、云计算服务的持续优化,为企业享受更为普惠的算力服务带来更多可能。
算力与应用协同发展,推动场景多元化。反欺诈、智能风控、智能推荐等应用场景目前逐步进入较为成熟的应用阶段,覆盖面广,企业算力投入程度较高;包括智慧供应链、智能质检、智能设备运维等在内的应用场景发展迅猛;受制于发展时间、资金投入、算力需求、模型成熟、技术限制、需求复杂等原因,诸如视觉感知、新药研发、智慧油田等场景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可在绿色能源、精细化资产管理和生活及环境生态治理等场景发挥优势,有效加速绿色经济的推进,响应低能耗、低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等发展理念。
基于最新的用户调研, 2021 年,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渗透度排名 TOP5 的行业依次为互联网、金融、政府、电信和制造,相比 2020 年,金融行业人工智能应用速度加快并超过政府行业,位列第二,制造、交通和能源行业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更加深入,分列第五、第七和第九位。
2021 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TOP5 城市依次为北京、杭州、深圳、南京、上海,排名 6-10的城市为苏州、广州、济南、成都、合肥。跟 2020 年相比,南京首次进入前五名,济南和成都进入了前十名,分别位居第 8、9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