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根据现有理论,该量子计算系统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九章”一分钟完成的任务,超级计算机需要一亿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根据现有理论,该量子计算系统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九章”一分钟完成的任务,超级计算机需要一亿年)。
对于任何实际的,现实世界中的量子计算机而言,主要的技术挑战是需要大量的物理量子位来处理在计算过程中累积的误差。这种量子误差校正是资源密集的并且计算耗时。但是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有效的软件方法,可以显着压缩量子电路,从而缓解了对硬件开发的需求。
霍尼韦尔在今年年初宣布努力打造世界上最强大的量子计算机时,有点出人意料地进入了量子计算领域,今天它公布了最新的系统:H1。H1采用陷落离子技术,拥有10个完全连接的量子比特,使其量子体积达到128(其中量子体积[QV]是衡量量子计算机整体计算能力的指标,无论基础技术如何)。这比IBM的同类产品要高,但也远远落后于IonQ所说的用32个qubits能够达到的QV 4,000,000机器。
据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官网近日报道,该校研究人员演示了一项新技术,可以在原子上开展敏感的量子计算。在这项技术中,控制激光直接在芯片内部传送,从而有望打造大规模量子计算机成为可能。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科学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研制出了迄今“最安静”——噪音最低的半导体量子比特,为进一步研制出大规模纠错量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
量子计算初创企业 IonQ 今日宣布,其已推出“具有 32 个完美的量子比特、且门误差相当低”的最新款量子计算机。参考 IBM 首选的量子基准测试,IonQ 有望达成 400 万的量子体积,因而可将之视作迄今最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尽管 IonQ 不一定认为这是最佳的量子性能评估标准,但由于其被业内广泛采用,该公司才决定公布这一性能指标。
D-Wave 在去年 2 月预告了下一代量子计算系统,并于今日兑现了承诺。新发布的 Advantage 量子计算系统包含了超过 5000 个量子比特,是 D-Wave 2000Q 项目的两倍以上,并将致力于实现商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据悉,新系统支持将每个量子比特位连接到其它 15 个 Qubit,使之成为当今世界上连接最紧密的商业化量子计算系统。
在欧洲研究项目SEQUENCE中,包括Fraunhofer IAF在内的9个合作伙伴正在使用新颖的方法来开发用于低温应用的电子产品,创新的低温3D纳米电子技术,将有助于改善量子计算机以及卫星和地面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Fraunhofer IAF在超低噪声高频电子产品的技术开发,电路设计和低温测量技术方面贡献了多年的经验。
基于量子力学的量子计算机,可能有一天会给世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一旦我们成功地建造了一台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它将能够解决一些今天计算机需要数百万年才能计算的问题。计算机使用位(0或1)对信息进行编码,量子计算机使用“量子位”(它可以取0到1之间的任意值)赋予它们巨大的处理能力。但是量子系统是出了名的脆弱,虽然已经在为一些提议的应用构建工作机器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这项任务仍然很困难,但是一种被称为分子自旋电子学的新方法提供了新希望。
Zapata发布了用于商业用途的应用量子计算的基于工作流的统一工具集,称为Orquestra,这是用于下一代高级工作流程的量子计算平台。这将用于药物,电池材料测试等的量子计算工具集。它为量子和经典设备带来了量子功能。
据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道夫研究中心官网近日报道,该校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物理学家们设计出一款硅基光源来生成可在玻璃纤维中很好传输的单光子。
IBM今天首次公布了其量子计算硬件的未来路线图。这里有很多需要消化的东西,但短期内最重要的消息是,该公司认为,它正朝着在2023年底之前打造出超过1000个量子比特以及10到50个逻辑量子比特之间的量子处理器的方向发展。
据安徽日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创校校董潘建伟教授9月5日在西湖大学首场公开课演讲上向公众透露光量子计算最新进展: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已经实现了光量子计算性能超过谷歌53比特量子计算机的100万倍。
量子计算将是未来数字转型关键之一,其强项和未来性在于能够解决目前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无法完成的难题,因此多国政府包括美国、欧盟、中国、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都纷纷提出大型国家级量子计划
俄罗斯国立核研究大学研究人员首次提高了量子点自发发射率,并使其。这一成果可用于解决创建量子计算机的关键问题,也可将生物医学监测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相关研究发表在最近的《光学快报》上。
随着系统规模的增长,通过量子化学方程进行建模的计算复杂度也在迅速增加,因为这会导致量子变量的数学和统计量呈指数级缩放。对于现代的经典计算机平台而言,想要在量子化学方程式上得到让人满意的精确解,仍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不过今日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就为具有指数级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平台,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系统封装方法。
美国科学家在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用一种简单的方法,使量子系统保持运转(相干)的时间比以前延长了1万倍。尽管他们只在固态量子比特系统上测试了这一技术,但该技术应适用于其他多种量子系统,有望彻底改变量子通信、计算和传感等领域。
据外媒报道,来自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技学院(Skoltech)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加速量子相互作用计算的新方法。它们在量子神经网络上完成整个过程,而不是通过经典算法在经典计算机上存储/计算量子信息。不可预测性是量子尺度相互作用建模的固有问题。由于能够预测复杂交互作用结果的理论模型很少,所以科学家需要依赖抽样技术。
自疫情于全球多地爆发至今,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为加快研究进度纷纷使用超级计算机协助运算,令不少国家因其重视量子计算机的作用。而据当地媒体透露,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部长Anja Karliczek日前向传媒表示,德国目前正计划在2021年内研发出当地的首个量子计算机,并将有望应用于工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