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在新型光学传感器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学传感器,可更逼真地模仿人眼感知物体变化的能力。这一成果有望带来图像识别、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突破。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在新型光学传感器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学传感器,可更逼真地模仿人眼感知物体变化的能力。这一成果有望带来图像识别、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突破。
据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官网11月24日消息,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正在开发适应深海极端环境的新型传感器。该传感器要求能够承受水下11000米深的压力,可帮助研究人员采集深海海沟中有机碳降解过程的相关数据。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创建了一种光纤传感器,该传感器确实能够检测到这些变形,从而为软体机器人系统以及使用增强现实工具的任何人提供与任何哺乳动物一样的感觉的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哈佛大学约翰·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和威斯生物启发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超灵敏,弹性极强的智能织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嵌入纺织品和软体机器人系统中。 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上。
由德国亨索尔特(Hensoldt)公司、迪尔防务公司(Diehl Defence)、ESG公司、罗德与施瓦茨公司(R&S)公司组成的德国FCMS集团,正与西班牙英德拉(Indra)公司和法国泰雷兹(Thales)集团联合开发支援“未来空战系统”(FCAS)作战的4πMeta传感器-效应器网络(MSES)。
全球有许多地方对研究人员来说都是难以抵达的区域,其危险性是阻止人类探索的主要原因。华盛顿大学研究团队于9月24日在MobiCom 2020上宣布并展示一项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个仅重98毫克的传感器。作为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该传感器系统可配装在微型无人机或飞蛾等昆虫上面。
高性能固态LiDAR传感器和感知软件的提供商Innoviz Technologies正在推出下一代激光雷达传感器:InnovizTwo。新型高性能汽车级LiDAR传感器以较低的成本为所有级别的自动驾驶提供了功能全面的解决方案。
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资助的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微波辐射传感器,其灵敏度比目前的商用传感器高100000倍。研究人员说,更好地检测微波辐射将改善热成像,电子战,无线电通信和雷达。
COVID-19病毒难以控制的一个特点是,它可以被无症状感染者轻易传播给他人。因此,遏制新冠病毒大流行全球努力的关键是开发能够快速识别无症状感染者的COVID-19快速检测方法。
微电子所等在SERS液滴生化传感器研究中取得进展。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研究员陈大鹏课题组提出一种开放式SERS液滴传感器,解决了传统基底型SERS器件所需的复杂制备工艺问题,利用烛灰纳米链结构的多孔易断性,以滚动方式在基底形成具有丰富三维“热点”的SERS活性液滴,从而增强液滴的拉曼检测性能。
此前在几个月(甚至几周)内就会耗尽电力的战场传感器,现在可持续有价值的情报,更换纽扣电池之前可工作可达四年之久。这是2020年5月结束的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近零功率射频和传感器操作”(N-ZERO)项目中较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
Xilinx公司与德国马牌(Continental)近日宣布,赛灵思的Zynq ® Ultra Scale+™ MPSoC平台将支援德国马牌的新型先进雷达感测器(ARS)540,两家公司携手开发首款已可投产的车用4D成像雷达。这项合作将使新生产的车款搭载ARS540以实现SAE J3016 L2的功能,并为达成L5的自动驾驶系统预先做好准备。
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空气污染每年导致超过 400 万人的死亡。虽然直径 10 微米或更小的 PM10 颗粒也可以被吸入肺部,但以 PM 2.5 为代表的微颗粒物,还是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更严重的威胁。为检测这些有害污染物,并集成到可穿戴或移动设备上,以便让用户知晓和描绘本地空气质量,奥地利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小巧的颗粒物传感器。
在人体皮肤上或在体内安全使用的可穿戴生物传感器在医疗应用和日常健康监测中越来越普遍。寻找合适的材料将传感器绑定在一起并将其粘附到表面上,这也是使这项技术变得更好的重要组成部分。宾汉姆顿大学的托马斯·沃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最新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皮肤应用方面。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微型光纤测力传感器,可以测量由小物体施加的极小力。新型基于光的传感器克服了基于微机电传感器(MEMS)力传感器的局限性,对于从医疗系统到制造业的应用都可能有用。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的 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们,已经拍摄了世界上最大的单幅图像。为了达成 32 亿(3200 MP)像素的目标,研究团队使用了由 189 个图像传感器组成的阵列。这些传感器仍处于开发阶段,后续将被用于世界上最大的数码相机中。
由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牵头的一个项目证明了掺有荧光微粒的玻璃纤维如何充当磁场传感器,为可现场部署的量子计量学应用铺平了道路。这一突破发表在《APL Materials》上,有可能使这种传感器更易于制造和部署。
游离氨基酸是动物体内重要的代谢物小分子,特定种类或者多种氨基酸浓度变化对于动物机体营养和健康状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游离氨基酸的检测主要通过液相色谱仪、氨基酸分析仪等仪器来实现,仪器设备昂贵,需要对氨基酸进行衍生化处理,且难以实现动态监测。近年来,生物传感器的研制获得了快速发展,可植入式和可穿戴式生物传感器的研发成为前沿热点。针对氨基酸检测的生物传感器也得到了发展,但存在稳定性不强和生物相容性问题待改善等问题。多肽适配体(肽适体)生物传感器的构建是有望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虽然自主无人机现在已经很擅长避开大型障碍物,但细长的悬挂式电力线仍然会带来挑战。然而,一种新的机载传感系统可能会改变这种情况。目前,无人机使用雷达或光学传感器来检测电力线。这些技术不仅有时不可靠,而且传感器本身往往体积大、价格高、耗能大。